但由于改革和转轨的内在不协调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可以说,在银行融资占整个金融体系绝对比重的市场,如果央行直接管制银行存款利率,而这个银行的存款利率不仅是银行行为的硬约束或成本约束,而且也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那么央行管制银行存款利率同样对市场能够起决定性作用。本文认为,2014年金融改革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因此,政府制定倾向性的扶持金融政策及让民营资本进入银行市场都是2014年金融改革重点。尽管伯南克一直在强调,减少购买债券,低利率仍然会维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而房地产的金融政策及税收政策则是房地产市场是否调整的关键所在,这两项政策不变化,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自然不会退出市场,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也是必然来源:深圳特区报 进入专题: 金融改革 中国经济 。比如新股发行制度意见的推出、同业存单的发行、上海自由贸易区跨境资金流动放宽、最近人民币持续升值等都是与这些金融改革有关。
所以,如何来判断2014年国内的经济形势,最为重要的事情就得看房地产金融政策,就得看这些政策是如何来影响房地产市场。因为,市场一直在强调中国银行体系过于庞大,其所占的融资比重一直过高。就以欧洲跟亚洲的往来作为例子,按历史学家的估算,整个16世纪的一百年间,即从1501年一直到1600年,从欧洲各地发往亚洲的商船总数为770次。
但只要遇到几次问题、几次风险事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今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飞机等交通运输技术的变化,对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非常巨大。金融的本质没变,还是交易各方的跨期价值交换,是信用的交换。变成一种或少数几种方言。
在中国的语境之下,就是一个"维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今天互联网金融热炒,但长久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会挤掉这个泡沫。
我历来反对监管,因为监管带来太多寻租与腐败,因为监管者的激励结构与市场的差别太大,使他们做的一般比市场更差。当时,参与跨国金融交易的人数会很多吗?在那种情况下,即使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金融交易出现大问题,也不会伤害其他国家,给其他国家带来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或政治危机。在股票交易最初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在伦敦起步的时期,也没有银行、投行或股票交易所,而是在一些咖啡馆里,买方和卖方自己到那些咖啡馆去交流、询价、撮合交易。当银行和理财产品之间的收益利差那么大时,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就有非常大的短期发展空间。
到了最近几年,平均不到四个月就换手一次。口头成交之后,既可以到外面将交易落实,也可以直接将证券在茶会上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虽然互联网提供的金融交易平台非常广阔、潜力巨大、成本也低,并且会使许多银行的物理网点变得不必要,但并不是谁都能快速发展,不是谁都能得到人们所要求的信任。人对抽象的东西总是更加怀疑,而更愿意去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所以,在清朝和以前朝代,都没有银监会,没有证监会,也没有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但在余额宝客户看来,他们会认为经营方即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实际操控并承担责任,效果上跟传统银行区别不大。
18世纪股票到了美国,那时在纽约也是在街上、咖啡馆像菜市场一样买卖双方了解供求情况,并相互谈价、谈条件,到1792年二十几位股票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68号梧桐树下签订著名的《梧桐树协议》时,才给股票交易设立了一些规则,但那不是正式的交易所,也没有其他中介机构给证券交易提供"信用增强"服务,交易平台还是街上、咖啡馆等可以汇集人群的地方。 任何新鲜事都会带来一阵激动,甚至一阵热潮,然后就回到现实,发现真实的情况并非当初发热时预估的那么理想。
因此,我们首先看到,互联网金融所经营的产品在支付结构上并没有明显的创新,不是支付结构意义上或金融产品意义上的"新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新金融,而只是金融销售渠道、金融获取渠道意义上的创新。当时中国没有专门的股票交易所,股票买卖只好到当时大家聚会的场所--茶馆来进行。就像我的湖南老家茶陵县,县内彼此听不懂的方言至少有四种,我完全不知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也搞不懂我在说啥。正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客户数可以超越工行、农行等,互联网金融今后面对的监管,可能比对传统银行更严。这对互联网金融的意义是什么呢?前面谈到,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其销售渠道和金融产品获取方式。这种茶会代行证券交易的方式一直延续到1914年,那年秋天上海股票交易公会成立,证券交易才开始逐渐走向正式。
所以,到今天我们县内彼此听不懂的方言还这么多,湖南省内方言还有几百种,都说明原来的商品交易范围、金融借贷交易范围只能非常小。在投资渠道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一旦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带来的收益比较高,就很容易受到追捧。
也许因为互联网金融是新鲜事,今天的监管还很少,所以发展的机会还有一些。但在中国,由于是政府兜底,看不出不同产品的风险谁高谁低,唯一看到的是发行方说的收益回报率有多高。
这导致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存在盲目性,其投资建立在对金融机构不会倒闭以及金融承诺不会违约的预期基础上。从这些角度看,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特别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具体改革的深化落实,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将会慢慢冷却一些。
在现代之前,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程度确实非常低,金融往来程度就更低。也正因为跨地区交往那么难、交往频率不可能太高,各地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非常严重,信任的基础会非常脆弱,高度依赖信任的金融交易很难进行。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以前的金融交易,票号也好,钱庄也好,可以跨地区交易,但一年来回跑的次数会非常非常有限,能够交易的量不可能太高。股票于19世纪进入中国的经历也基本如此。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今天这么热? 既然长期看如此,那么,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今天在中国这么热?在美国基本看不到太多论坛讨论互联网金融,而回到中国,情况则完全相反--每个论坛都有很多人讨论互联网金融,好像互联网金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今天,农行的网点最多,但其网点还是无法涵盖每个村每个镇。
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不会长久持续。监管强化之后,利润空间会受到挤压。
也就是说,从金融产品设计角度讲,债券等固定收益契约,其特征是不管未来发生什么事,除非发行方破产,否则当初承诺支付的年息10%或15%必须年复一年地支付。第三,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监管部门迫使各类金融产品"刚性兑付"。
因此,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渠道平台带来发展机会,也带来监管挑战。那么,互联网金融目前没有金融中介在其中提供各类信用增强服务,这到底有利于其发展,还是不利于发展?为什么现代金融从保险、银行到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基金,都依赖金融中介、依赖正式的交易所呢?这把我们又带回到金融史的话题,可以说,正是现代交易所、银行、投行、基金公司等机构的出现,才使各金融行业,于14世纪开始初步从原始的大街小巷、咖啡馆茶馆逐步走出来,并得到快速发展。如果余额宝等产品的投资范围不受限制,如果可以投到理财产品,房地产、土地、各类股票、私募基金等,那么,这些头寸的流动性可能更差。因管制过多带来的投资选择少是第一个原因。
尽管在具体安排上余额宝可以说客户的账户跟一般基金账户一样:每份账户上的钱跟债券投资直接挂钩,因此属于"直接融资",而非传统银行的"间接融资"。 互联网让金融的买卖双方直接交易 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既不像传统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像基于交易所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因为互联网让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直接选择对方、谈好条款、做好交易,而不需要银行、同行等中介。
每天早上,对股票有兴趣的人来到上海的一些茶馆,举办茶会,大家在一起边聊天、喝茶,边交换信息、洽谈交易。道理很简单,一旦交易范围走出本村本镇,交易双方在相互之间不认识、不信任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跨期价值交换的,尤其在交易额足够大时更加不可能。
因此,在跨区域陌生人之间能够进行金融交易之前,必须要有买卖双方都认同、信任的金融中介先发展起来,这样,尽管资金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相互不认识,但他们用不着直接交易,而是都跟他们信得过的金融中介交易,金融中介提供的是珍贵的诚信和信任。之所以如此,原因至少有下面几个: 第一,中国金融市场总体不很发达,管制太多,投资渠道受到的限制太多。